【北臺邀您了解】
發展簡史
住宅是人類趨避風雪寒暑及蟲獸侵害的脫身之所,伴隨著社會歷史進程的發展,展現著當時社會文明和生產力的水平。
原始時期
中國境內已知的人類最早的居所是天然洞穴。周口店北京人遺址1929年發現與北京房山周口店龍骨山,是世界上材料最豐富、最系統、最有價值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遺址。
秦漢時期
這一時期樓居的風氣很盛,是與后世住宅大不相同的地方,下段作為堂室使用,而人們居住在樓上。但對于北方天寒風大,木樓房并不適用,所以以后漸漸減少。
唐宋時期
唐宋時期的建筑藝術有了長足的發展,民間住宅在此時期達到空前的繁榮。住宅屋頂采用懸山頂或歇山頂,使得屋面形式既有鋒棱挺拔之美,又有空靈飛動之感。早期的四合院住宅形式在當時已甚為流行。
明清時期
這一時期的民間住宅的規模遠勝前人,至今任有許多實例存在.這一時期住宅形式類型有很多,主要有北方的窯洞、四合院;南方的園林、土樓等。
明國20年
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下,明國時期出現了各種形態的中西交匯的建筑形式。在此期間,出現了大量花園洋房式民宅,既保留了傳統建筑的基本格局,又借鑒了西式的門面和細部特點。
50年代
在50年代,北京的住宅建設采取大街坊的樣式。當時興建的生活區,其規劃布局是由方格式路網分隔成若干個街坊組成,住宅四周道路邊線布置,并強調軸線和對稱,但由于不利于采光及通風,布局類同容易迷路,后來逐漸被淘汰。
50年代末
五十年代末,北京市引進了小區規劃的概念開始用小區代替過去的街坊,建成大量4~6層的住宅小區。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,多層住宅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。但由于多層住宅一般坐北朝南,室內使用面積多,房型合理,人受到許多居民的喜愛。
60年代
建國后,我國多層建筑長期沿用傳統的磚混結構,施工大部分依靠現場手工操作,工程量大,施工進度慢。60~70年代北京開始發展“裝配式大板”等工業化住宅體系,先后建成了左家莊、龍潭湖、水碓子、天壇南里、團結湖等小區。
70年代
10層以上的高層住宅,由于占地,多建房,為首都解決住房問題非常重要,因此,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迅速發展。1973年建成的朝陽區建國門外大街北側的2棟16層他是外交公寓,為北京市第一棟10層以上的高層住宅。
80年代
八十年代,為了更好地解決人民住房問題,各地都舉辦了高層住宅方案競賽,評選出多套優秀方案加以建設,極大地緩解了人們的住房難題。
特別感謝:那些為小二提供素材的朋友們。
回復【1】可以查看平臺詳細功能呦!
【北臺壁紙官方網站:m.bxtsy.cn】
電話:0511-87189898 傳真:0511-87829433 郵箱:beitai@btwallcoverings.com
地址:江蘇省句容市茅山鎮振興路1號
wallpaper manufacturer 版權所有 Copyright?2020 All Rights Reserved蘇ICP備19049086號蘇公網安備 32118302000137號